作者:江伟民 吴嘉成 来源:歙县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1-02-04
春节临近,打年糕,做米馃,一直是安徽歙县当地的年俗传统。连日来,歙县上丰乡村民宋银辉、潘春仙夫妇的加工作坊,一派热气腾腾的加工景象,工人师傅们正在赶制米馃、年糕投放市场,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
当天早上8时,已经连续工作了5个多小时的宋银辉,把刚加工好的米馃、年糕装车,送往城区及周边市场。“为了赶市场,我们都是凌晨就开始加工了。特别是年前这一个多月,是我们的销售旺季。”宋银辉介绍,他家的米馃、年糕主要是歙县县城、徽州区岩寺两个市场为主,“现在一天要加工2吨大米,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歙县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都要自行舂粉、制作米馃、年糕。制作过程中,大街小巷处处弥漫着大米的香气,把一个年的气氛推向极致。据了解,宋家的米馃、年糕加工作坊起于2004年。在当时,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要到大年三十前几天才回家,添置过年过节的食品显得过于仓促。他们也是从中看到商机,在外务工的宋银辉夫妇俩返乡创业,引进设备建起了米馃年糕加工厂。“我们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当地的村民来买,方便老人,后来有了名气,外地的也赶过来定制。现在我们都在满负荷生产。”
在多年的加工过程中,宋家人摸索出了一整套大米熟食加工经验,每一个米馃、每一条年糕都要经过两次的机械打磨才出成品,提升产品的韧度。“打两遍要好吃一点,它那个韧性要硬一点,味道也就出来了。只要口味好了,多花费一些功夫没关系,做食品就是要美味可口。”
宋家加工作坊一开始只是春节前,才加工几百斤大米,满足村里留守老人家庭的需要。后来加工量逐渐增加,许多外村人慕名前来购买。年关临近的一个月里,日加工量达到了2吨。近几年来,米馃、年糕更是成了人们日常的食用品,加工作坊全年处在生产之中,年加工大米量突破300吨。“米馃是圆的,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年糕谐音‘年高’意思是一年更比一年好。”宋春仙笑着说,“今年的情况特殊,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因为疫情不能回家过年,他们家里人都要到我这里买上一些米馃、年糕,寄给外面的亲人。虽然不能一起过年,但美好的祝福一样都不会少。”(江伟民 吴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