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文明网 时间:2020-04-27
徽州区美丽乡村——蜀源。(资料图片) 记者 潘成 摄
北京中小学生在休宁县黄村体验茶叶釆摘。(资料图片) 记者 潘成 摄
游客体验陶瓷艺术传统技艺。(资料图片) 记者 潘成 摄
休宁县流口镇茗洲村村民舞龙迎接有机茶园观光客。(资料图片) 记者 潘成 摄
茶乡如此多娇。(资料图片)
四月的黄山,天空澄净,草木葳蕤。蓝天白云下,游客追逐着鸟语花香,尽情徜徉在绿水青山间。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皖视察时指出,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
时光奔涌不歇,奋斗驰而不息。四年来,黄山市广大干部群众以责任为桨,以创新为帆,牢记重托,勇闯新路,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的高质量答卷。
优化文旅布局
提升产业品质
4月7日,黄山市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印发通知,按照“城景一体、主客共享”的要求,丰富城市夜游、夜宴、夜演、夜购、夜娱、夜宿“六夜”业态,构建“城区、街区、景区、商区”四位一体的夜间经济体系。同一天,黄山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研学旅行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研学旅行全要素、全过程管理。
“发展夜间经济,做优研学旅行,是应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务实举措,更是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型路径。”黄山市文旅局局长徐达河告诉记者,在旅游六要素中,购、娱一直是黄山市旅游产业的短板,在旅游消费中占比低于20%。这几年,市里推出夜游新安江、西递水幕光影秀、旅游定点演出等项目,夜间消费开始起步,但业态单一、体量较小,且各地分布不均衡,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
徐达河介绍,去年黄山市过夜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发展夜间经济有基础、有潜力。从现在起,以新安江、古城古村、田园诗意、康养度假、休闲文化为主题,引进夜间山水实景演艺项目,开发千灯会、摇橹船、星空索道、篝火晚会、室外露营、夜间团建等夜游产品,发展精品民宿、特色酒吧、网红餐厅、匠人手作等时尚业态,推进文化场馆夜间开放,试点建设星空夜景观赏平台,策划举办乡村音乐节、露营节、民俗节、夜间购物节活动,打造“新安月夜”“徽府盛景”“古村夜韵”“夜市天街”“田园星光”“梦幻客厅”等夜间经济集聚区,力争夜间消费年均增长20%以上。
文旅产业是黄山市的主导产业和富民产业,也是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黄山市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把研学旅行作为加快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推出徽州文化研学游、红色记忆研学游、生态自然研学游、乡村体验研学游、传统工艺制作研学游、户外拓展探险探奇研学游、农业生活体验研学游、户外赏花研学游等主题线路,去年研学游接待量达319万人次。
守护绿水青山
增强绿色动能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泛舟而下,新安江一如当年李白笔下的意境,空蒙清灵、如诗如画。
在歙县街口镇前山村,一座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矗立江畔,这是刚刚完成升级改造的新安江皖浙跨界街口省级水质自动监测站。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采用国内先进的自动监测设备,对水质各项指标进行精准监控和实时传输。
“今年是新安江流域第三轮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收官之年,皖浙两省联合监测最新数据表明,新安江依然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黄山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烈光介绍,黄山和杭州两市不久前签署了今年的生态环保合作工作要点,将联合开展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保规划编制工作,组织水环境科学保护课题研究,强化大气联防,开展联合监测,深化联合执法,加强联合宣传,建立水域垃圾联合打捞机制。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倡导和推动的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也是我省建设生态强省的一号工程。作为新安江源头和试点工作主要实践地,黄山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之路,以绿色发展引领高质量发展。
春天是绿色的季节,也是茶农收获的时节。4月15日,传统名茶太平猴魁开园仪式在核心原产地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举行。当天,当地茶企与贫困户代表签订扶贫协议,并邀请网红直播带货,现场销售额达2000余万元。
“黄山是我省重点产茶区和传统名茶产地,去年综合产值142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5215元。”黄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武告诉记者,近年来茶产业持续提质增效,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因素,更有持之不懈的环境保护之功。他介绍,今年,黄山在全省率先进行农药集中配送、全面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基础上,推进茶园全域绿色防控,构建林、茶、草并存生态立体种植模式。
行走在黄山大地,山清水秀、各美其美的景象如画卷徐徐铺展。黄山市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厚植绿色动能,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和全域旅游,积极探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特色路径,促进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去年,黄山市仅乡村旅游接待量达5380万人次,占全市游客接待量的72.7%。
创新合作机制
推进连杭接沪
4月15日,黄山市在休宁县举行重大项目现场推进会,总投资16.58亿元的7个项目集中开工。今年1月以来,该市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26个,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居全省首位。
面对疫情的影响,黄山市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积极运用新渠道新方式新手段,变“面对面”为“屏对屏”,采取多项措施推进线上招商引资,推动复工复产。目前,总投资200亿元的东黄山国际小镇建设已全面复工;总投资120亿元的市域快速铁路已纳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综合交通规划,正在紧锣密鼓进行开工前期准备。
今年3月,黄山高新区与上海城投集团合作,探索“双向飞地”模式。黄山高新区在上海湾谷科技园建立孵化基地,借助上海的人才、科技等优势,聚焦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新产业,实现孵化在上海、产业在黄山;上海城投集团利用黄山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在黄山高新区谋划发展大健康产业。
随着高铁、高速、机场、航道、物流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特别是黄山市相继加入杭州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黄山市与长三角城市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黄山市投资促进局局长李胜利介绍,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签内资项目130个,总投资201.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9.9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投资项目约占四成,到位资金占六成以上。另外,新签的38个亿元项目中,长三角地区占一半。
“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等13项重大规划列入国家《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了黄山市改革开放步伐和融杭接沪的进程。”黄山市发改委主任丁士礼介绍,该市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深化与沪苏浙重点城市等高对接、重点对接、精准对接,推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宏观战略向具体落实、全面对接向重点突破三大转变,在重大规划政策协调接轨、重大项目共谋争取、重点产业联动发展、重要公共服务领域共建共享等方面务实合作,努力将生态、旅游、文化等叠加优势加速向产业优势转换。(安徽日报 记者 吴江海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黄山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