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晓晖 时间:2020-06-10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举措,是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行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当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样本。
系统发力镇江样本成效显著
在首批样本建设中,江苏省镇江市主动作为、系统发力,走出一条丰富生动、充满活力的实践之路。
思想先行,强化政治意识。镇江聚焦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政治功能,突出党委领导、强调思想先行,确保方向正确,以超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顶层设计,完善实践网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中心到所到站到点,县市(区)、镇、村、自然村,各自担当、分工协作、上下联动。县市一级实践中心整合资源,打造文明实践指挥部;镇(街道)实践所,以各镇(街道)文体中心等为主阵地,承上启下,按照中心部署结合实际抓好落实;村(社区)实践站,以村(社区)党员活动室、电教室等为主阵地,结合农村群众生产劳动和生活实际需要,运用本地资源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自然村实践岗,入家入户了解群众生产劳动、生活实际,关注、反映农村群众热点问题,协助村实践站做好工作。
多管齐下,发挥融媒优势。要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宣传、教育、服务群众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平台和渠道至关重要。镇江准确把握5g时代特点,兼顾农村社会传统,不仅开通专门的电视频道、重建“农村大喇叭”,还创新搭建互联网平台,发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微信公众号。线下线上结合,全面整合基层公共服务的阵地资源、人才资源、专业资源、资金资源。大数据云图系统,不仅可以实时掌握全市文明实践工作动态,而且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定位群众需求,反馈实践成效。
形式多样,丰富实践内容。镇江注重开发乡土教材,并以“导师宣讲”“名嘴宣讲”“公益宣讲”“文艺宣讲”等多种方式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注重农民需求,把教育服务平台、科技科普服务平台摆在田间地头,诞生了“葡萄架下”“草莓棚里”“草坪地上”“苗木园里”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特色品牌,让“富口袋”与“富脑袋”互动互促、和合共生,让文明实践与生产生活深度交融。
见微知著直面问题推动实践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除了经验和成绩,还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困难。
资源整合的问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全依赖增量资源投入显然是不现实和不经济的做法,对于大多数村社来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是有一定基础的,但由于隶属问题,造成建设上的重复和使用上的不兼容。同时,现有资源利用的实效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的地方活动场所建得好但内涵单薄,有的地方活动室多但人少。
队伍建设的问题。目前农村地区的志愿者不管是组织化程度还是志愿者数量都非常有限。有的地方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本就不完善,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以行政命令拼凑出临时性的志愿服务队伍,削弱了服务质量,缺乏持续发展的可能。有的地方多头管理又使得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常常要疲于应付不同管理部门,影响了文明实践中心的有效运转。
志愿服务的问题。志愿服务在有的地方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需求错位难免发生。有的地方将五大服务板块生搬硬套,导致基层群众实际需求发掘不充分、供求不对称。有的地方由于缺乏反馈评价机制,志愿服务效果直接表现为基层群众用脚投票,志愿服务无法持久。
机制建设的问题。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仅是乡镇村社层面的工作,更是一个需要各部门进行协调联动的综合性工作。有的地方建设试点遇到了“无人服务”“无从服务”的尴尬,而这些问题无法单纯依靠乡镇村社层级、或仅仅依靠牵头部门加以解决,文明实践场所建在乡镇村社,但实质运行涉及市级层面众多单位。
久久为功完善发挥样本作用
直面这些试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整改完善,才能推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向纵深发展、在基层开花结果。
进一步注重资源整合,不断强化建设的有效性。一要提升线下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倍增效应”。盘活激活县、镇、村的现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统筹使用各类公共服务阵地,形成文明实践中心线下建设“有固定场所、有专人管理、有活动模式、有鲜明主题、有制度机制”,提升阵地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倍增效应”。
二要发挥线上平台载体综合使用效率,形成“乘数效应”。打破部门壁垒,按照服务类别,对电视大屏、网站、报刊、两微一端等媒体资源和各公共服务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打破实践活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融媒体中心,综合运用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渠道,构筑“布局合理、群众便利”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促进线上无限延伸,发挥各类平台载体综合使用效率,形成“乘数效应”。
三要推动纵横融合,释放文明实践工作的“最大化效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纵向要延伸到底、横向必须覆盖广泛。在纵向建立协同机制,对人力、物力合理调配,实现中心、所、站的联动;横向重在功能整合,对各公共服务部门、基层组织、社会团体等进行功能整合,推动资源共享共建,促进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基层党建、文明创建、文化惠民、融媒体中心建设等充分融合,释放文明实践工作的“最大化效应”。
进一步壮大志愿队伍,不断强化服务的多样性。一要壮大志愿者队伍,确保文明实践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分别建立县、镇、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支队和小队,同时整合各部门、学校、企业等单位,发挥部门的专业和职能优势,充分挖掘社会各方资源,不断拓宽基层志愿者选用渠道,围绕群众需求和项目实际,从基层干部中定、民间能人中选、返乡大学生和大学生村官中育、德高望重的乡贤中聘、基层退伍军人中引。更要做好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的网上注册、岗位发布、项目认领、管理记录等工作。
二要激活农民志愿者的内生动力,使农民成为文明实践的主体。要进一步形成浓厚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鼓励基层党员干部带头,树立典型示范,营造崇尚志愿者的社会氛围。贴近农村基层树立典型示范,将那些优秀志愿者、模范集体和个人推举出来,大力宣传、高度评价。
三要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农村基层内生型志愿者,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一方面要鼓励志愿者多读书、多学习,通过现有志愿者队伍师徒结对、传帮带进行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志愿者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业务技能培训,可以联合属地高校,成立志愿者学院,组织开展知识传授、技能传习、项目交流等不同形式的学习培训,制定出台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培训计划,推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精准化发展。
进一步加强内容建设,不断强化活动的针对性。一要坚持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引领基层群众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凝聚起最广泛的共识,调动起最深层的力量,让党的创新理论敲开百姓家的思想之“门”。要从实际出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百姓辩证地看问题,以增强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做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二要加强政策法律教育,增强基层群众的法治意识。目前从农村暴露的一些问题看,多数是涉及村镇规划、土地整合、房屋拆迁等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一些基层干部、群众不懂法,或对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应进一步将法律法规向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普及,将法治思维传播摆在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位置,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做到知法守法。
三要注重文化传承,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带头、率先垂范,群众自觉、全面参与,努力营造勤俭节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和谐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宣传典型人物,大力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村群众向善向上、孝老爱亲、重义守信。涵育优秀家风,宣传优秀家规家训,将主流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
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实践的规范性。一要建立项目推进机制,形成“需求征集—资源整合—志愿服务—评价反馈”完整链条。运用意见箱、民情岗、热线电话、群众座谈等方式,主动收集群众需求;坚持资源下沉、主动承接、广泛吸纳等原则整合各类资源,强化系统思维;将“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有机结合设计服务项目,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让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勤于参与,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对文明实践项目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对效果不佳、群众“不认可”的项目,进行整改或撤销。
二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对文明实践重点工作加强财力投入,保证文明实践中心的基础设施充足、宣传阵地充分、服务人才充沛。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的同时,还要拓宽财力支持路径,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间机构、企业及个人等积极参与捐赠,确保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三要建立关怀激励机制。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关怀礼遇志愿者,打造“保障 激励”型的志愿服务体系,如注册志愿者均可获得统一提供的志愿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障,每年医疗机构为优秀志愿者提供一次免费体检,优秀志愿者就医享受优惠,优秀志愿者子女上学享受优惠政策,优秀志愿者获免费旅游卡、贷款优惠等。加强人文关怀,开展志愿者论坛等活动,充分调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四要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对文明实践中心进行规范、管理、引导和监督,保证文明实践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把握各平台运行情况、各联盟组织活动的情况、各地文明实践开展情况以及群众的反响,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建立文明实践月报制度,由相关部门、镇(街道)报送本月文明实践平台、项目、队伍、活动等情况,推动工作向基层延伸。建立文明实践督查考核机制,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推进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对接受捐助形成的基金,坚持“自愿捐助、民主议助、专款专用”的原则,制定规范章程,实现民管民用、阳光运行。(艾晓晖 作者系江苏省镇江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