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上千年窑火 重现“歙州红”神韵——歙县断烧900年陶瓷烧制技艺焕发生机
作者:凌利兵 吴灿 吴嘉成 来源:歙县融媒体中心 时间:2021-09-08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歙县桂林镇竦口村北发现了多处唐宋歙州竦口窑遗址,并被纳入黄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2010年开始,原籍歙县的旅居上海人士洪兵和妻子范海霞,在对歙州竦口窑遗址、陶瓷残件以及烧制工艺等深入研究之后,开始了烧制和仿制恢复工作,使这一断烧近900年的唐宋陶瓷烧制技艺焕发生机、再现光彩。
“从旧窑址土表采集到一片窑具残件上有清晰的铭文记录:大中六年二月二十日造。这段文字足以证明竦口窑至少在公元852年前就开始烧制瓷器了,距今至少已有1170年的历史。”9月8日,在歙县桂林镇竦口村的歙县竦口窑陶瓷研究所唐宋标本陈列室,洪兵对每一件展陈的唐宋陶瓷器物以及残件的历史都了如指掌,介绍起来如数家珍。
“歙州竦口窑今已发现唐宋龙窑旧址多处,规模较大,所烧陶瓷器具基本可以满足当时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用具需求,同时还满足了文人墨客文化雅行的需要,器型精美多样,其中青釉发色较为纯正。”洪兵介绍,这个陈列室展陈有唐宋陶瓷标本2000多片、完整器具数件。歙州竦口窑始烧于唐代,盛于五代,断烧于宋代,保护和传承并复烧竦口窑陶瓷技艺成为洪兵这十年来最大的梦想。
洪兵何许人也?洪兵,1969年出生,祖籍歙县洪坑,成年后一直在外经商。工作之余,洪兵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古瓷陶和学习研究古陶瓷残片,从事收藏研究古陶瓷近二十年。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家乡歙县有千年歙州竦口古窑址。“此后的十多年里,我每年返乡都会来竦口古窑址附近土表采集代表性的陶瓷标本,采集后清洗归纳,整理登记。”洪兵介绍,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怀着感恩和敬畏之心决定致力于唐宋歙州竦口窑陶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歙县竦口窑陶瓷研究所有近2000平方场地,现已开设竦口窑唐宋标本陈列室两间,作为开展传承传播研学活动场所,目前已经吸引了数千人前来参观学习交流。”2020年8月,在歙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洪兵夫妇投入10万元在原桂林镇竦口村小学成立了歙县竦口窑陶瓷研究所。今年3月,洪兵夫妇再次投入12万元购买窑炉窑具等设备,利用近十年来在当地各个山头考察寻找到的瓷矿资源,进行了数十次胎釉试验试烧。
“每一道工序都最大程度地坚持传统。”在洪兵看来,与其他瓷器烧制技艺相较,复原后的歙州竦口窑传统烧制技艺“从取土到出窑都是在研究所里完成的”,这也是技艺传承最大的特色。“在试烧期间,有一次误将两种已磨制好沉淀中的原矿釉料混合在一起,没想到成功试烧出宋代名贵单色釉品种红釉,红釉也称酱釉、紫金釉,真是无巧不成书。”
今年5月2日,洪兵夫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电气窑炉顺利点燃了竦口窑断烧了近900年后的第一窑窑火,成功试烧出黑胎红釉、黑胎绿釉等单色釉的高端仿唐宋陶瓷作品,目前已将“歙州红”商标注册在陶研所的名下,竦口窑陶瓷制作技艺也被歙县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中国陶瓷艺术流传几千年,凝聚着老祖宗的智慧。这种传统工艺加上各种创意运用,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同时也是民俗文化。洪兵希望通过唐宋陶瓷烧制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将歙州竦口窑瓷器融入徽州本土文化元素,利用差异化的特色胎釉配方形成陶瓷产业,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从而带动旅游产业,振兴乡村经济,提升文化自信。
从兴趣爱好到传承千年的“不灭窑火”,从传统技艺到守正出新的文创产业,在洪兵夫妇心中,唐宋歙州竦口窑陶瓷文化艺术传承之路正在不断延伸,并越走越宽……(凌利兵 吴灿 吴嘉成)